2024年11月的休斯顿国际能源论坛上,中国石油董事长戴厚良与埃克森美孚CEO伍德伦的同台对话,被在场记者戏称为“能源界的‘南北对话’”。当主持人问及“传统能源巨头如何应对新能源冲击”时正规在线炒股配资知识门户,戴厚良点开PPT,屏幕上跳动着新疆油田“风光氢储”一体化项目的实时数据——风电正为电解水制氢装置供电,氢气通过管道注入周边城市管网;伍德伦则调出得克萨斯州碳捕集装置的监控画面,二氧化碳被压缩后注入地下封存层,屏幕上跳动着“年捕集100万吨”的数字。
这场看似平常的行业交流,实则是两大能源巨头的“转型亮剑”。一个坐拥中国最完整的能源产业链,一个掌握全球最尖端的油气勘探技术;一个扎根本土深耕,一个布局全球扩张。当“双碳”目标成为全球共识,当新能源浪潮席卷能源行业,这两家曾以“挖油卖油”为生的巨头,正带着各自的“转型武器”正面交锋。这场竞赛的胜负,或许将决定未来十年全球能源格局的走向。
01 传统业务“天花板”:转型不是选择题,是生存题
要理解两家巨头的转型逻辑,得先看懂它们共同的“生存焦虑”。
中国石油的“传统业务警报”早已拉响。2024年财报显示,其国内原油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.1亿吨,但开采成本从2019年的每桶45美元涨至62美元——深层油气藏开发难度加大,页岩油、致密油等非常规资源的经济性逼近临界点。更致命的是,新能源的“替代效应”正在显现: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200万辆,充电桩数量超600万根,相当于每年减少1500万吨原油需求。曾经支撑起万亿营收的“黑金”,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新能源“稀释”。
埃克森美孚的日子同样不好过。尽管其2024年净利润仍高达320亿美元,但北美页岩油区块的盈亏平衡点已从2020年的每桶50美元涨至75美元。更棘手的是,全球最大原油消费国美国的电动车渗透率已超30%,国际能源署预测,2040年全球石油需求将比2020年下降15%——这意味着,埃克森美孚的核心市场正在“缩水”。曾经的“石油霸主”,如今不得不面对“卖油”不再是稳赚不赔生意的现实。
“我们不是在‘选择转型’,而是在‘被迫生存’。”伍德伦在论坛上的话,道破了传统能源巨头的共同困境。当“挖油卖油”的商业模式难以为继,转型就成了唯一的出路——这不是主动的“战略升级”,而是被市场倒逼的“生死抉择”。
02 转型路径分野:本土深耕与全球扩张的双重叙事
面对相似的困境,中国石油与埃克森美孚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转型路径——一个扎根本土,一个布局全球;一个靠政策红利,一个靠技术输出。这种差异,既是两国能源禀赋的缩影,也是企业战略基因的体现。
中国石油的转型,始终围绕“国家能源安全”这一核心命题展开。其战略可以概括为“传统业务做精、新能源做快、产业链做深”:在传统业务上,通过“深地勘探”“智能油田”等技术,将国内剩余可采储量的采收率从35%提升至45%。例如,塔里木盆地的超深层油气藏开发成本降低20%,单井产量提升30%,相当于每年多产200万吨原油;在新能源领域,2024年新能源业务营收突破800亿元,增速达120%,远超国际同行。新疆油田的“风光氢储”一体化项目,将风电、光伏发的电直接用于电解水制氢,氢气再注入天然气管道供周边城市使用——这种“绿电+绿氢”的模式,既解决了新能源消纳问题,又为传统油气田注入了新价值;更值得关注的是,其“能源数字孪生平台”能模拟整个油田的运行状态,优化开采方案,单井成本降低15%,采收率提升5%。这些技术的落地,本质上是在用“本土优势”对冲“资源瓶颈”。
相比之下,埃克森美孚的转型则呈现出另一番图景。依托全球化的资源布局和技术积累,它选择了“技术输出+市场渗透”的路线:在碳捕集(CCUS)领域,其位于得克萨斯州的“彼得森油田”项目,每年能捕集100万吨二氧化碳,相当于种植500万棵冷杉。这项技术已被推广至挪威、澳大利亚等国,成为其“低碳技术输出”的招牌;在新能源领域,埃克森美孚没有盲目扩张,而是选择“差异化竞争”。例如,在生物燃料赛道,其利用自身炼油技术优势,将废弃油脂转化为航空燃油,目前已供应全球15家航空公司;在氢能领域,重点布局“蓝氢”(天然气制氢+碳捕集),而非成本更高的绿氢。更关键的是,它通过“油气+新能源”的综合项目,巩固与资源国的关系——比如在卡塔尔,其参与的“北油气田扩建”项目,不仅开发天然气,还配套建设了光伏电站和绿氢工厂,成为中东“能源转型”的标杆。这种“技术换市场”的策略,本质上是将百年积累的油气开发经验,转化为低碳时代的“入场券”。
03 转型成效与未来:谁先尝到“甜头”?
转型的成效,最终要靠数据和市场说话。
在中国“双碳”政策的支持下,中国石油的转型已进入“收获期”。2024年,其新能源业务利润占比达18%,首次超过传统炼化业务;新疆、甘肃等地的“风光氢储”项目,吸引了超500亿元的社会资本;更关键的是,其在氢能、CCUS等领域的技术标准,已成为国内行业的“参考系”。这些成果的背后,是政策红利的释放,更是本土市场对“能源安全”的刚性需求——当“自主可控”成为关键词,中国石油的转型恰好踩中了时代的脉搏。
而在全球市场,埃克森美孚的技术输出正带来更直接的回报。2024年,其低碳技术授权收入达50亿美元,同比增长120%;在生物燃料领域,与波音公司签订的10年供油协议,年利润超10亿美元;而在国际市场,其“油气+新能源”的综合项目,中标率比纯油气项目高40%。这些数字的背后,是全球能源市场对“技术可靠性”的认可——当各国都在寻找“低碳转型”的最优解,埃克森美孚的百年技术积淀,成了它最硬核的竞争力。
转型胜负不在“淘汰”,而在“适应”
回到最初的问题:中国石油与埃克森美孚的转型竞赛,谁将胜出?
答案或许没有绝对的赢家,因为两者的转型路径本就不同——中国石油依托本土资源和政策优势,在“能源安全+新能源”领域走出了一条“中国特色”的转型之路;埃克森美孚则凭借全球化布局和技术积累,在“低碳技术+市场扩张”领域建立了“国际标准”的话语权。
但可以肯定的是,这场竞赛正在重塑能源行业的规则:传统能源巨头不再是“资源垄断者”,而是“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”;转型也不再是“被动求生”,而是“主动创造新增长极”。
正如戴厚良在论坛上所说:“能源的未来,不在地下几千米,而在创新的每一步。”无论是中国石油的“数字油田”,还是埃克森美孚的“碳捕集工厂”,本质上都是在回答同一个问题——如何让能源更清洁、更高效、更可持续。
这场竞赛的胜负,或许不在于谁先“淘汰”传统业务,而在于谁能更快、更稳地适应能源转型的浪潮。毕竟正规在线炒股配资知识门户,能源的历史从来不是“新旧交替”的故事,而是“不断进化”的传奇。
仁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